栏目名称
市委姚晓东书记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6-09-09 浏览次数:  字体:【 】  【 关闭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淮安教育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姚 晓 东
(2016年9月8日)
 
同志们:
        在第32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这是继三年前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后,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关键阶段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老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淮安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市教育局、财政局、清河区、金湖县分别围绕教育现代化创建作了很好的发言,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王市长作了一个全面的报告,回顾总结了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扎实,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加快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要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行动自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承担着未来之重,是每个人幸福生活、成长成才的永恒需求和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创新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同时,教育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关切社会呼声,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契合。当前,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纵深推进,教育需要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以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教育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也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推进教育现代化进行了具体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提出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教育事业的战略思考、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担当。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结合全省实际提出了“确保教育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江苏到2020年要实现‘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的‘一达到、两提高’目标”。这些是新时期提升淮安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方向和基本遵循,也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引和行动指南。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抓紧研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淮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淮安教育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实现了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在全省较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八个实验区之一,教育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形成了有较强影响力的“学在淮安”教育品牌。2015年,我市有8个县区教育现代化监测得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清河、清浦、开发区等3个县区得分超过苏中平均水平,淮安教育现代化建设走在了苏北前列。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不足,如对照省域总体现代化指标要求,我市教育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教育布局有待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当前淮安已进入实现“两大目标”的决胜决战阶段,尤其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以教兴市、以教强市。一方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学在淮安”是我们重点打造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品牌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教育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水平,着力构筑苏北教育高地,力争2019年提前一年在苏北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省定目标,不断巩固扩大“学在淮安”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提供有力支撑。
        二、聚焦重点突破,奋力推动淮安教育现代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办学条件和内涵水平的全面提升,也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有急不得更慢不得的战略定力,既不能短视懈怠,也不能贪功冒进,必须紧扣关键,下大力气补短培强。
        (一)紧扣提高质量这一中心。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要把提升质量放在核心位置,准确把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致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一是基础教育要力促优质特色。基础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基础教育已经较好地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离实现“上好学”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现状,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在学前教育发展上,要进一步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大力推行标准班额办园,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游戏化教学,提升保教质量。在义务教育发展上,要实施标准化管理,逐步实现所有学校达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和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办学品质。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上,要加强课程基地建设,推动四星级高中与三星级高中或新建高中结对共建,到“十三五”末实现优质高中全覆盖,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一流普通高中。二是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强化与产业功能的对接,围绕淮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职业院校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强化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水平;强化与城市发展的对接,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淮安工匠”培养工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淮安产业转型升级输送更多的“能工巧匠”。三是高等教育要提升规模层次。高等教育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市高等教育院校数量、规模、层次等都有待提升,全市上下要关心、关注和支持驻淮高校发展,推动他们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驻淮高校要主动增强服务地方发展意识,积极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大力弘扬双创精神,强化政产学研合作,为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要加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加大综合性大学建设力度,力争在2018年前建成综合性淮安大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具备条件的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迁址到苏中苏北办学。对此,我们要主动对接,积极吸引省内高校来淮办学或者与驻淮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特别是要做好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落户淮安相关工作,加快壮大我市高等教育的实力与规模。四是继续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其作为提升劳动者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建立公共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让群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重点发展面向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鼓励高校、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和职工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定制化、多样化的技术技能培训课程。统筹发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好开放大学等社区教育机构,鼓励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有序发展,为全体社会成员业余学习、提高素养、服务社会提供便利。注重发挥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培训功能,重点围绕互联网+、农村电商、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新业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另外,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要大力支持老年大学等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发展,为老年人继续学习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
        (二)紧扣素质教育这一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要以坚持立德树人统领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报告,将其明确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无论教育理念如何转变,教学内容怎么创新,都必须把立德树人要求贯穿教育各环节和全过程,把价值观培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引导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淮安拥有周恩来纪念馆、八十二烈士陵园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要充分挖掘潜力,精心设计载体,广泛开展与学生思想、生活、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宣传和践行周总理“五德”精神,在涵养学生心灵中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要以促进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倡导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下决心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实践、有时间健体、有时间娱乐。要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广泛开展校园足球、体操、轮滑等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诗词、戏曲、书法传统文化教育,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新模式。要突出能力培养,深化创业创新教育,推广启发式教学,倡导研究式学习,注重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让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科学、好奇探索、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加强实践教学,广泛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切实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运用的现状。三要以建设优质师资支撑素质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推动者。要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定顺应教育发展需求、切合教师成长需要的有利政策。深化教师编制制度改革,主动策应城市化进程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城区生源持续增加的新常态,积极应对育龄女教师增加的新趋势,健全教师队伍补充更新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实施好优秀校长园长培育工程,打造一批讲政治、懂教育、有情怀、善管理的优秀教育管理人才。关心和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值得羡慕的职业。
        (三)紧扣促进公平这一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拿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不断提升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一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主动策应城市发展趋势、人口发展形势,根据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和全市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加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适时高标准建设一批新的学校,不断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各县区要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按照序时要求,扎实做好学校新建工作。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科学规范地控制好学校规模和班额,鼓励义务教育阶段有条件的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计划,逐步减少大班额,逐步消除大规模学校。二要缩小教育发展差距。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改薄工作,加大对农村地区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力度,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农村地区倾斜,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近年来,我市采取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名校托管弱校、对口帮扶、教师流动等方式,带动了一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快速发展。要总结推广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名校的“孵化”作用,输出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和教学团队,提升农村地区、新建学校及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确保到“十三五”末全市80%以上的基础教育学校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真正把名校办到郊区、办到乡村、办到老百姓家门口。三要保障平等受教育权利。坚持教育公平性与普惠性相结合,保障不同群体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条件成熟的地区试行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少年,加强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稳妥做好户籍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等教育服务工作,呵护他们健康成长。落实国家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全纳教育,实现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充分满足残疾人接受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完善政府助学体系,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得了学、上得好学。
        (四)紧扣改革创新这一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淮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创新,推进教育现代化仍需持续深化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活力。一要健全办学机制。进一步落实好“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快落实幼儿园法人登记制度。加强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格局。民办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各县区要科学合理控制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比例,加强民办教育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在教育需求较为集中的城区,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新建优质民办初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要推进智慧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深刻改变着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对教育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入研究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根本性影响,积极发展具有淮安特色的智慧教育体系,建好用好淮安教育专网,提升“三通两平台”建设水平,加快构建智慧教育基础环境。优化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加快优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推进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培育一批智慧教育名师、创新团队和名师工作室,提高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效能。三要扩大教育开放。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我们要围绕企业、城市、人才三个国际化的要求,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动学校、师生间的国际交流,广泛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提升淮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紧密合作,以教育合作促进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三、强化组织领导,切实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历史任务,与社会、家庭、学校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给予教育现代化建设最大理解、最大支持,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完善责任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把推进教育现代化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县区要咬定目标任务,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签订的责任书内容,定好序时、排好项目、落实经费,全力以赴加以推进。要建立健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及时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加强统筹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准方向、精准发力。要增强超前谋划能力,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针对性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掌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既积极探索又审慎稳妥,确保教育改革方向正、效果好。要增强决策执行能力,吃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把上级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与淮安教育和各校实际相结合,做到执行有力、成效明显。要增强依法治教能力,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三)凝聚工作合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面上监测、评价、督促和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自身创建任务,真正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做好科学育人工作,以良好家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要积极开展公益性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长观、用人观,积极营造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投资教育、捐资办学,是惠及子孙、回报社会、功德无量的高尚事业,要鼓励更多企业家、社会人士投资兴办教育,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向教育,营造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乎未来。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建设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借此机会,我对全市广大教师提几点希望:一要坚守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铭记习总书记的“四有”嘱托,始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二要树立勇于担当的教育情怀,忠于职责使命,潜心教书育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竭诚服务,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守职责。三要永葆勤廉敬业的职业操守,为人师表、心存大爱,淡泊名利、勤勉敬业,以高尚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四要锤炼精湛高远的学识本领,严谨笃学,博采众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创新教育行为、提升教育品位。五要弘扬矢志卓越的价值追求,积极创新创优,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工作效能,创造一流业绩。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淮安的前途与未来,寄托着全市人民的希望与期盼。我们要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振奋精神、创新实干,努力创造教育现代化建设新成绩、交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答卷,为推动淮安更高层次科学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